2009年,美国用1.7亿吨粮食生产燃料,占美国粮食总产的1/4,还补贴60亿美元用于生物质能源生产。
各国专家都曾经考察过这里的盐碱地,一直没有太好的治理办法。在示范区,土壤耕作层的碱化度下降了一半以上。
神奇的黄土上玉米棒子又大又多 2010-08-31 00:00 · Yetta 郭永寿把一堆黄色粉末抛撒进自家耕地,他希望来年玉米和油葵的收成能赶上附近的农场试验田。除了农作物,那些专门用于恢复生态的植物长得更好。从2005年开始,宁夏西大滩的3200亩盐碱荒地开始掺入改良剂。5年前,宁夏农垦局前进农场拉来了 郭永寿把一堆黄色粉末抛撒进自家耕地,他希望来年玉米和油葵的收成能赶上附近的农场试验田。随着黄河来水变少,灌区盐碱化有恶化倾向。
在宁夏西大滩的黄河灌溉区,耕地盐碱化问题严重。第二年,原本荒废的白地居然变肥,玉米棒子又大又多,水稻、枸杞和向日葵的产量也超出了周边的职工自留地。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系列生态示范创建体系。
1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原因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后发展起来的。两者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水资源更加紧缺,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的1/4,每年因为缺水,约有6.70106hm2可灌溉面积得不到灌溉,而且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为0.8kg/m3,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本文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生态农产品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坚持发展与保护同步,充分利用本区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建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为了指导我国生态食品的发展,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今后我国一方面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和环境友好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十五期末,国家共批准528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233个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3生态环境保护呼唤生态农业和生态食品的出现 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2家,占33.3%。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品种约2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t,位居世界第2位。浅析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2010-06-03 00:00 · jay 摘要: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对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加上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摧残,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
2.3更加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我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2.2生态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主线,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物质装备为条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
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它有多种叫法,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持久农业、生物生态农业等,其指导思想都是要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使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以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发展生态农业正适应了这一国情特点,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临来自人口增长、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挑战,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会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为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2.4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及认证将进一步统一 目前,国际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产品的法规与管理体系分为3个层次:一是联合国层次,二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层次,三是国家层次。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保障。1.1巨大的人口压力需要生态农业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始终是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与2004年相比,2005年绿色食品新认证企业和产品分别增长59.9%和61.6%。2.1生态农业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
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既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又增加对资源的需求。而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2005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08家,保持认证企业198家,保持认证率87%,企业总数达到416家,产品总数达到1249个,实物总量66.9万吨。
未来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把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
有关专家指出,生态农业将会成为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人均矿产资源及能源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趋势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产品实物总量6300万t,年销售额1030亿元,出口额16.2亿美元。
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它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产品年销售额37.1亿元,出口额1.36亿美元。2005年,有305家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占申报企业总数的18.4%。
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食品标准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协调与统一,以削弱和淡化国标准歧视所产生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0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9,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8。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的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人体健康。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这种发展思路既加速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限的自然资源基础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涉及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而且更直观地涉及农业生态安全、农业结构调整等重大问题。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对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企业和产品总数分别增长30.3%和49.8%。联合国层次目前尚属建议性标准。
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人口压力。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2005年新认证企业1839家,产品5077个,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3695家,产品总数达到9728个。